>> 欢迎您,
客人
:
登录
按这里注册
忘记密码
在线
搜索
论坛风格
帮助
>>> 当理想与现实碰撞。
“迎风飞翔”论坛
→
迎风大讲堂
→ 发表回复
主题标题
: [转帖]世上已无陶行知
您目前的身份是:
客人
,要使用其他用户身份,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未注册客人请输入网名,密码留空。
请输入您的用户名
您没有注册?
请输入您的密码
忘记密码?
当前心情
将放在帖子的前面
上传附件或图片
(最大容量
200
KB)
目前附件:(如不需要某个附件,只需删除内容中的相应 [UploadFile ...] 标签即可) [
删除
]
内容
在此论坛中:
HTML 标签:
不可用
EMOTE 标签
:
不可用
LeoBBS 标签
:
可用
贴图标签 :
允许
Flash 标签 :
允许
音乐标签 :
允许
文字大小 :
允许
帖数标签 :
允许
积分标签 :
允许
保密标签 :
允许
允许
使用
表情字符转换
选择字体
宋体
楷体
新宋体
黑体
隶书
Andale Mono
Arial
Arial Black
Book Antiqua
Century Gothic
Comic Sans MS
Courier New
Georgia
Impact
Tahoma
Times New Roman
Trebuchet MS
Script MT Bold
Stencil
Verdana
Lucida Console
选择字号
1
2
3
4
5
6
选择颜色
#F0F8FF
#FAEBD7
#00FFFF
#7FFFD4
#F0FFFF
#F5F5DC
#FFE4C4
#000000
#FFEBCD
#0000FF
#8A2BE2
#A52A2A
#DEB887
#5F9EA0
#7FFF00
#D2691E
#FF7F50
#6495ED
#FFF8DC
#DC143C
#00FFFF
#00008B
#008B8B
#B8860B
#A9A9A9
#006400
#BDB76B
#8B008B
#556B2F
#FF8C00
#9932CC
#8B0000
#E9967A
#8FBC8F
#483D8B
#2F4F4F
#00CED1
#9400D3
#FF1493
#00BFFF
#696969
#1E90FF
#B22222
#FFFAF0
#228B22
#FF00FF
#DCDCDC
#F8F8FF
#FFD700
#DAA520
#808080
#008000
#ADFF2F
#F0FFF0
#FF69B4
#CD5C5C
#4B0082
#FFFFF0
#F0E68C
#E6E6FA
#FFF0F5
#7CFC00
#FFFACD
#ADD8E6
#F08080
#E0FFFF
#FAFAD2
#90EE90
#D3D3D3
#FFB6C1
#FFA07A
#20B2AA
#87CEFA
#778899
#B0C4DE
#FFFFE0
#00FF00
#32CD32
#FAF0E6
#FF00FF
#800000
#66CDAA
#0000CD
#BA55D3
#9370DB
#3CB371
#7B68EE
#00FA9A
#48D1CC
#C71585
#191970
#F5FFFA
#FFE4E1
#FFE4B5
#FFDEAD
#000080
#FDF5E6
#808000
#6B8E23
#FFA500
#FF4500
#DA70D6
#EEE8AA
#98FB98
#AFEEEE
#DB7093
#FFEFD5
#FFDAB9
#CD853F
#FFC0CB
#DDA0DD
#B0E0E6
#800080
#FF0000
#BC8F8F
#4169E1
#8B4513
#FA8072
#F4A460
#2E8B57
#FFF5EE
#A0522D
#C0C0C0
#87CEEB
#6A5ACD
#708090
#FFFAFA
#00FF7F
#4682B4
#D2B48C
#008080
#D8BFD8
#FF6347
#40E0D0
#EE82EE
#F5DEB3
#FFFFFF
#F5F5F5
#FFFF00
#9ACD32
特殊标签
回复帖子
水印帖子
限制帖子
框架网页
上标文字
下标文字
引用标签
积分标签
程序代码
HTML代码
删 除 线
左右颠倒
上下颠倒
底片效果
曝光效果
『
HTML 编辑器
』『
ASCII 字形生成器
』『
文本内容替换
』
模式:
帮助
完全
基本 >>
复制到剪贴板
|
查看长度
|
转换剪贴板超文本 <<
点击表情图即可在帖子中加入相应的表情
选项
使用 LeoBBS 标签?
是否显示您的签名?
您是否希望
使用
表情字符转换在您的文章中?
使用字体转换?
加密此帖,只对部分用户可见,用户威望至少需要
0
1
2
3
4
5
6
7
8
9
出售此帖,只有付钱才可以查看,售价
银子
帖子一览:[转帖]世上已无陶行知 (新回复在最前,最多列出 8 个)
[
列出所有回复
]
无责任舰长
发表于:
2009/10/02 02:17pm
逢国庆六十华诞,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
fww8fb
发表于:
2009/07/06 01:32pm
对许多从事“新教育”实验的民国教师来说,1923年都是个调整时期。这一年,“新教育”的倡导者之一、执意走“风光”路线的胡适因为觉察到了要想在京城学界出人头地,还是得依靠文史“考证”,于是在《国学季刊》上发表了著名的宣言,试图掀起“整理国故”运动,以求能在继推出“新文化”和“新教育”运动之后,再造一番引导潮流的伟业。胡适不缺势力,只是学问根底远不如王国维、陈寅恪,心思因此趑趄不定。加上政局污浊,更让他惆怅不已。还好,每当脆弱的时候,可以私下和挚友徐志摩谈心,而暑假暗中去杭州与“表妹”曹诚英同游西湖,更是抚慰了他的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的失意。
那一年的胡适,确实是壮志难酬,否则怎会在日记里将暑假那段“红袖添香”的日子视为生平最快乐的时光。而与胡适贵为“学界红人”、路子颇多相比,在上海远郊(吴淞地区)主持中国公学中学部的舒新城似乎连浪漫的资本都没有,只能将“新教育”进行到底。虽然舒新城深知,前几年各地中小学启动的“教育测验” 及“设计教学法”均不理想,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他想到了实施“道尔顿制”。通过周予同,舒新城在《教育杂志》办了一期“道尔顿制”专号,之后“全国轰动,各省教育界之来吴淞参观者络绎于途”,[半年光景,“道尔顿制”学校便达数百所。尽管连周予同都不认为“道尔顿制”能给中国教育带来真正的革新,舒新城仍在四处奔走,向广大教师讲解“道尔顿制”的真义。而周予同在计划未来的“专业发展”时,也像胡适那样转向了“考证”之学。一时之间,原本声势浩大的“新教育”运动近乎成了一个人的战争。
作为“新教育”的领袖之一,陶行知自然也非常清楚,自己和其他杜威的同门师兄弟发起的“新教育”运动究竟能走多远。而且不乏热情的他比胡适更踏实,比舒新城更理性。当胡适梦想在“国学”领域达到乃至盖过王国维、陈寅恪时,当舒新城反复撰文抱怨教育行政当局和广大教师不理解何谓“道尔顿制”,并继续要在中国的中小学实现美国最新的教学形式时,陶行知则意识到了以往的教育改革行动严重脱离了“国情”。因为这样想,1923年的陶行知虽然仍会支援舒新城等人的事业,但内心其实已告别了1919年以来的“新教育”运动,转而致力于平民及乡村教育。他脱下西装,换上布衣草鞋,而且住到了牛棚里。他觉得,只有这样,才可以了解自己的祖国,进而找到真正贴近中国“国情”的教育道路。
然而,以他一个人的力量,何以能肩负起改造“国情”的重任。四万万同胞中,百分之八十五生活在贫困无知的农村,七千多万儿童失学。可想而知,任务有多艰巨,绝对堪称史无前例。陶行知很自然地想到了“师范教育”,他打算培养一大批和他理想一样、思路一样的教师,来和他一起承担改造“国情”的重任。
一、晓庄师范:天亮的地方
1926年底,陶行知发表了著名的《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其中刻意强调三年前反省得出的行动逻辑。在他看来,检讨中国过去的“新教育”运动,最大的错误莫过于:
或是从主观的头脑里空想出来,或是间接从外国运输进来,不是从自己的亲切经验里长上来。
此时的胡适及其“朋友”们依旧在严重脱离中国“国情”的“大城市”里,以各种“风光”的革新行动追求“再造中国”的伟业。在此背景下,陶行知贴近“国情”的选择倒显得不入“主流”,不沾“风光”。然而,陶行知一点也不计较。他的心里早已装满了数亿在黑暗中挣扎的苦难同胞,只恨不得能在一夜之间让文明的曙光照遍中国大地。这一年,陶行知35岁,几经摸索的他终于找到了自己坚信正确的“教育救国”之路(顺便值得一提的是,两年前即1924年,梁漱溟辞去了北大教职,也开始了深入“国情”的教育改革行动)。
1927年3月15日,南京城外一块名叫“小庄”的荒郊野地,迎来了陶行知的“晓庄师范学校”的开学典礼。不难看出,陶行知有意将“小庄”的“小”改成了“晓”,荒郊野地也因此成了“天亮的地方”。不远处的“老山”同样被改成了“劳山”。合在一起,即显示出陶行知要用“劳动”和他的“师范学校”来培养真正能将贫困无知的乡村改造好的教师。陶行知说得很清楚,他的学校不招收“少爷、小姐”,也不要“文凭和书呆子”。一开始,只有十几个学生来,但也足以令校长陶行知欣慰。他们和校长一起,面对贫困,毫无退缩。他们依靠“一双手”和“一把锄头”,自己“建校舍,盖礼堂,开荒种地”,解决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所需。陶行知觉得,在贫困的乡村经历此番锻炼,培养出来的教师才会对农民有感情,才可以造就既适应贫困的农村又能以知识来改造农村的“导师”,所以“劳动创造的生活”成了晓庄师范“每天的课程”。
那首近乎大白话却饱含晓庄师生生命体验的“锄头歌舞”——“手把个锄头锄野草呀,锄去了野草好长苗呀。……”更是成了最能象征晓庄精神的“文化图腾”(这与今日众多学校依靠专家的“设计”,弄几句干燥空洞的口号来“建设学校文化”的做法相比,实在太让人感慨)。不仅如此,晓庄师生还知道,他们的校长为了让大家吃得好一点,学得好一点,连母亲大寿时收到的贺礼都典当出去了。陶行知对母亲说,他是代表晓庄师生为慈母献了一份最重的寿礼,希望慈母和祖国一样健康长寿。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晓庄师范到第二年,学子数量扩大了十几倍,且多是“慕名而来”,他们皆被校长陶行知打动了,虽然陶行知其实连张 “文凭”都不能颁给他们。
何止如此,有血性的冯玉祥将军也被陶行知打动了。他邀请陶行知前往河南考察,除了将晓庄师范视为“乡村师范教育的模范”之外,还要陶行知留下来担任河南教育厅长。换成其他人,可能就去了。但陶行知不一样,他理解将军的赤诚,感激将军的信任,所以会去河南走一趟;可是他的心终归属于晓庄师生:“培养一百万个教师,改造一百万个乡村”,都要从自己倾尽一切的晓庄师范开始。如果要做官,他早就去了。他和晓庄师生约定,到时一定回来。约定的时间到了,白天,晓庄师生不见校长回来,不免有些焦急;但晚上,还是看见校长举着火把一路走回来了。这时他们才明白,校长的千里归程走得实在艰辛,到处都是军阀混战,然而校长仍按期回来了。见到校长的那一刻,他们成了乱世中最幸福的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好校长,竟然不为当时的最高政治领袖蒋介石所容。本来蒋介石倒想“拉拢”陶行知,不过,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蒋介石几次来晓庄 “视察”,皆被陶行知拒之门外。而蒋介石也缺乏足够的大度与诚意,陶行知即因此给蒋介石留下了日后找机会清算的把柄。1927年,列强凌辱中国,肆意横行的英国军舰都开到了南京城下,举国上下掀起爱国抗议运动,晓庄师生走到了游行队伍的前列。正是这一点,为晓庄遭遇灭顶之灾埋下了伏笔。蒋介石出于稳固初定的大一统政权,决定借机查封晓庄师范,并将校长陶行知列为“通缉犯”。得知消息,陶行知立即写了一篇《护校宣言》,他的意思非常坚定:“晓庄的门可以封,但他的嘴,他的笔,他的爱人类和中华民族的心不可封。”
爱国的晓庄怎可能被封掉。可怜那些执行者拿着朱笔封条,气势汹汹地赶到晓庄,竟然连封条都贴不起来,因为晓庄师范既无校门,又无围墙。不过,他们的“ 通缉令”还是将三岁的晓庄师范从“小庄”驱逐出去了,“小庄”再度成为“黑暗的地方”。陶行知流亡到了上海郊区,在那里,陶行知办起了“工学团”,又发明了“小先生制”,带领他所遇到的无产阶级群众和流浪儿童,通过“做工”、“学习”、“团结”,在实现自救的基础上,为苦难的国家承担民族“新生”的责任。全国的仁人志士皆支持陶行知的“工学团”,远在延安主持“扫盲”工作的徐特立还大赞“小先生制”,并将“师陶”作为自己的新名字。
可蒋介石就是不放过陶行知,陶行知只好流亡曾经留学的美国。临走前,他定然非常欣慰,因为晓庄的火种已被他的学生在其他地方点燃了。尤其是晓庄学子汪达之在江苏新安主持小学的事迹,更是让陶行知潸然泪下。为了办学,新安的老师抱着两件大衣,跑了三十里路,也没有当到两块大洋,又饿着肚子跑回学校。知道真相后,陶行知设法两次汇款,予以援助,还给新安教师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鼓励信。
信中说道:
这件事是你们在长江北岸为乡村教育史写成悲壮的一页,亦即光荣的一页。我们是何等的安慰又是何等的敬佩你们啊。在前一个礼拜,我们……即汇了三十元经常费给你们,可惜竹因不慎,给扒手拿去了。……想着你们的困难,急得了不得,立即又凑了一笔款寄去,我们是决不会忘记你们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你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
新安教师显然能够理解校长的鼓励,他们怎么都不能理解的一点也许是:为什么他们的“总是不会错的”校长竟被迫要远离自己深爱的祖国。
二、育才学校:中国的希望
即使是流亡国外,陶行知的所作所为亦是为了拯救苦难的祖国。他四处演讲,足迹遍布整个北美,可谓不遗余力地揭露日军的侵略意图与野蛮行径,为祖国争取国际进步力量的理解与支援。他的心始终在祖国的苦难同胞那里。1938年7月,错误的“通缉令”终于被解除,陶行知即刻决定回去,和苦难的祖国一起分担苦难。途中,他特意去雅典瞻仰了囚禁苏格拉底的石牢。他坐在石牢里,心灵完全与情系祖国、追求光明最后却被处死的苏格拉底融为了一体,因此更加坚定:此番回去,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哪怕牺牲了性命,也要坚持到底。
此刻的祖国更是被日寇、政客和奸商糟蹋得遍体鳞伤,而最让陶行知心痛的则是无数在死亡线上挣扎的“难童”——祖国的未来。街道上,逃亡路上,到处都是饿死、冻死的孩子。尤其令他感到悲愤的是,当宋美龄、邓颖超等进步女性领袖自觉团结起来,发起保护祖国下一代的运动(即著名的“保育运动”)时,一些达官贵人竟然只是觉得可以从“保育”起来的孩子中挑选一些“好看”的“养子养女”,以填补他们的无聊与空虚。陶行知亲眼看见,贵妇人蜂拥至保育所,说这个孩子不好看,那个孩子有残疾。那一刻,陶行知可谓伤透了心。这些人哪里会像陶行知那样,看出“难童”们的心灵中蕴含了建设祖国未来各项事业的才华与能力。
举家流落到重庆的陶行知决定创办“育才学校”。他写信给“保育运动”最高领袖宋美龄,并得到了后者的支持。只是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仅批给陶行知“开办费”,日后的一切运营开销皆得由陶行知自己解决。1939年7月20日,在一座破旧的山庙里,育才学校正式开学。重庆远在150公里之外,从学校去往重庆,除翻山越岭外,还要设法渡过水流湍急的嘉陵江。即便如此,也没有阻止陶行知来回奔波为育才学校师生“化缘”的步伐。他把行乞兴学的武训作为育才师生的榜样:“一世到老,四处奔波,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真正让陶行知感到无力的是,总有奸商借“国难”囤积物资,哄抬物价,无论陶行知怎么努力,育才两百多孩子一天仍只有两顿稀饭,菜常常是豆渣,连豆腐都买不起。看着孩子们饿肚子,陶行知心痛之余,唯有更努力地去“化缘”。而他自己一天翻山越岭、奔波劳碌下来,亦只有两个馒头充饥,衣衫褴褛得近乎乞丐。
令陶行知感到欣慰的是,重庆当时聚集了许多文化名人和艺术家,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非常钦佩陶行知的办学努力,因此陶行知可以为育才的孩子们请来最优秀的教师。音乐组主任是贺绿汀,文学组主任是艾青,戴爱莲教舞蹈,历史组则有翦伯赞。见到陶行知从贵妇人不看好的难童中发现的“好苗子”,这些教师同样倍感欣慰,进而潜心栽培。为了上好音乐课,贺绿汀跑遍山城,替孩子们找到了几十本乐谱。回来途中,却在嘉陵江遭遇翻船,许多人都被淹死了。贺绿汀奋力挣扎上岸,乐谱还抱在手中。如此虔诚地投入于育才的教育事业,怎可能培育不出人才。
解放后成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的育才学子杜鸣心回忆道,一年之后,育才学子就能到重庆开音乐会,向社会各界汇报他们的教育成果。翦伯赞也记得,十几岁的孩子们,不仅可以谈出深刻的时局见解,独自谱写歌曲,而且可以准确地将夜里看见的星宿画成图,育才真可谓是抗战期间的一大教育奇迹。孩子们和悉心培育他们的教师、校长就这样共同依靠孩子们的进步在苦难岁月中获得了快乐与满足,直到迎来抗战胜利。期间,校长陶行知失去了慈母、发妻和妹妹。
抗战胜利后,社会各界纷纷迁回原地,陶行知也决定到上海去,一来可以为育才学校筹来更多善款,二来又能实现另一大理想——办“社会大学、新闻大学、无线电大学”,把整个上海变成学校,让上海所有劳苦大众都可以接受教育。但时局演变很快再度将中国推入苦难,违背民意的蒋介石政权准备发起内战,陶行知作为知识界进步力量的代表之一,不得不走上“反内战、争和平”的民主斗争的最前沿。1946年7月,李公朴被特务暗杀,接着是闻一多。彻底丧失理性的政治体系在疯狂崩溃之前还要继续枪杀民主人士,而这一次,枪口正是要对准陶行知。对此,陶行知早已有所察觉,并做好了斗争到底的准备。
三、尾声:魂归晓庄
闻一多被特务暗杀后不久,即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终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而永远停止了他的民主斗争。他的这段上海岁月,从到达上海至去世,只有100天。100天中,陶行知没能实施他的“大生活教育”计划,全部精力都用在了争取民主与和平上,光公开演讲就有八十多次,丝毫不惧怕自己已被列为“第三个”。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血气方刚的张申府会将陶行知视为“最值得钦佩”的“知识分子”。
来上海前,陶行知曾去了一趟晓庄,为慈母、发妻和妹妹扫墓,同时看看二十年前和自己一起劳动、学习的同胞。当年的小学生已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们抱着孩子一同来看他们的校长。可想而知,场面有多感人。然而,这些晓庄学子们怎么也预料不到,当他们再次迎来校长时,却只见到了校长的灵柩和长长的悲伤欲绝的送行队伍。那一刻,所有在场的人都明白了,世上已无陶行知。
末尾最关心的问题不是当代“新教育家”们的改革路线是否比陶行知更贴近中国的“国情”,为“革新”中国教育作出了更大的贡献,而是今日由深居“大城市 ”的“重点师范大学”培养起来的“师范生”能否像陶行知那样,深切地爱着养育自己的土地与同胞,并因此也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毕竟他们将成为未来中国农村教育的中流砥柱。无论怎样,都希望他们的表现能让人觉得,世上仍有陶行知,因为中国的“国情”依然需要陶行知。
作者:周勇
摘自:《教育參考》2008年8月
© 中文版权所有:
迎风飞翔
程序版权所有:山鹰(糊)、花无缺 版本:
L
eo
B
BS
X Build060331
本论坛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迎风飞翔”论坛
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