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您,客人登录 按这里注册 忘记密码 在线 搜索 论坛风格  帮助   


>>> 当理想与现实碰撞。
“迎风飞翔”论坛迎风大讲堂 → 引用回复帖子

主题标题: [转帖之转帖]一个清华学生在香港留学受到的心灵震撼
您目前的身份是: 客人 ,要使用其他用户身份,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未注册客人请输入网名,密码留空。
请输入您的用户名   您没有注册?
请输入您的密码   忘记密码?
当前心情
  • 将放在帖子的前面
  •             
                
                
    上传附件或图片 (最大容量 200KB)
    目前附件:(如不需要某个附件,只需删除内容中的相应 [UploadFile ...] 标签即可) [删除]
    内容 

    在此论坛中:

  • HTML  标签: 不可用
  • EMOTE 标签: 不可用
  • LeoBBS 标签: 可用
  • 贴图标签  : 允许
  • Flash 标签 : 允许
  • 音乐标签  : 允许
  • 文字大小  : 允许
  • 帖数标签  : 允许
  • 积分标签  : 允许
  • 保密标签  : 允许
  • 允许使用表情字符转换
  •     插入 Real 音/视频 插入 WM 类音/视频 点这里查看 LeoBBS 论坛所有的专用标签 发布 ed2k 连接
      粗体字 斜体字 下划线 插入超级链接 插入邮件地址 插入图片 插入 Flash 动画 插入声音 插入代码 插入引用 插入列表 飞行字 移动字 发光字 阴影字 插入表情代码 插入魔法表情
     『 HTML 编辑器 』『 ASCII 字形生成器 』『 文本内容替换
     
      模式:帮助 完全 基本  >> 复制到剪贴板 | 查看长度 | 转换剪贴板超文本 <<
    点击表情图即可在帖子中加入相应的表情
     
    选项

    使用 LeoBBS 标签?
    是否显示您的签名?
    您是否希望使用表情字符转换在您的文章中?
    使用字体转换?
    加密此帖,只对部分用户可见,用户威望至少需要
    出售此帖,只有付钱才可以查看,售价 银子

        

    帖子一览:[转帖之转帖]一个清华学生在香港留学受到的心灵震撼 (新回复在最前,最多列出 8 个)  [列出所有回复]
    无责任舰长 发表于: 2008/09/09 02:27pm
    大环境会左右一个人,但总是又那么一些人不所动,即使只有那么几个。
     
    fww8fb 发表于: 2008/07/23 06:38am
    从上一次回复开始,就不打算再讨论下去了,呵呵,毕竟人不是只有一种活法,只能有一种认识。

    你的意思其实很好理解,“真善美”,不会比《读者文摘》更难懂。

    我的意思其实也很简单:一、西方人并不是生来善良并开朗的。相反,西方的哲学和心理学的大师们通常都在阐述“人性本恶”的基本理念。这些都是有事实依据的,比平白来的“印象”要可信得多。二、中国人不可能靠“上帝”——或别的什么“真善美”——就幸福快乐得起来,“环境”使然。这个要稍微接触一下中国的历史才能明白,特别是现代近代史。三、楼顶的作者确实是站着说话不嫌腰疼的类型——或者说“认识不够深刻”,站在“现实”的道路上大放阙词,没有对自己的成功进行丝毫“反省”的意思,让我这种郁郁不得志的、选错了“崇高理想”道路的人老大的不高兴。

    PS: 最近无意瞅见了中国历史学者“沈志华”的名字,粗略的看了下此人的生平,忽然仿佛好像似乎有了“大悟”,不由得又在原本不想继续讨论的这个话题上多说了几句……
     
    风中之翼 发表于: 2008/05/27 11:47am
    我脑筋有点不对头,竟然喜欢上争论了,别再继续了……说不定我们心中想的是一样的东西,只是被笨拙的文字给弄糊涂了而已。
     
    风中之翼 发表于: 2008/05/23 04:51pm
    没用下棋来比喻什么,只是用它来说“看似偶然的结果,其实是许多微小的必然的集合”这件事。

    关于专注的看法咱们基本一致,我没有像你想的那样误解它。但是创造的快乐应该不是后觉的。

    我说“不能说明问题的”是“简介”,它只能让人知道,有这么个人做了这么一些事。它没有记述能成为心灵写照的言行。

    我只相信自己,那么我还能相信什么?我只知道我知道的东西,只能相信我相信的东西。但我不是在瞎编出一些东西来让自己相信,我在想自己,在看周围,也在学知识。史料虽然没看过,但书还是在看的。
    而且不管我怎么样,干嘛带情绪?

    关于作者那句话,我见过的西方人不多,但全部都开朗有活力,很明显与周围的中国学生不同。发出那种感叹的人我身边也不少,我也算一个。我想作者主要是想说,“不要以为有钱,或生活在发达的社会,就一定能快乐。”

    人本来就有私人的和公开的两个生活,同时追求两边的成功,有什么不好。或者说,就应该这样,让脱世的心态造就入世的成功。没有心态的成功是“惘”,没有成功的心态是“殆”

    追求幸福确实是与生俱来的欲望,可是有很多人不能诚实地追求真正的幸福。把虚假的东西看作幸福,把幸福当作无聊的玩意……这虽然很少集中表现在某个人的身上,但整体来看显出这种倾向。(这不同意吗?)

    然后……FB你没认真看我写的东西吧?我的意思都没弄明白,也没认真想。我可是想了挺多。就算没有对认识的帮助,等待别人对自己写的东西的反映也是挺有意思挺刺激的……继续继续

    我身边的牛人……也许不够牛,不太清楚,可能不能拿来做参考。
    最简单的,我试试让自己变成牛人吧。
     
    fww8fb 发表于: 2008/05/22 03:50am
    [这个贴子最后由fww8fb在 2008/05/21 00:10pm 第 1 次编辑]

    如果做人能用下棋来做比喻,那人类历史上就不会有那么多失败的伟人。如果做人能用下棋来做比喻,那么每个人只要好好研究一下棋艺,就能活得非常成功。
    棋盘上那点规则,太微不足道了。一句话,一个动作,与某个人的第一次会面,你在对话的人的心情,身边偶然发生的于己本来完全不相干的事件……

    “专注”是一种智力运动,而不是光是耗费时间就可以称之为专注的。
    当一个人真正“专注”的时候,在他的头脑里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心态”这个词。当一个人专注地想要完成一个作品的时候,不管是一个程序,一个网站,一首歌还是一部小说,他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达到心中“完美”的标准。他不会一边做着一边还想,“啊,我这个人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造福人类……”,“啊,我这么做着的时候觉得很快乐,忘掉了一起尘世的烦恼……”以上在创作过程中都属于“杂念”。
    所谓创造的快乐,是完成创造过程后,回头体味那种过程的一种后知后觉。

    如果一个人生前的言行和作为不能作为他的内心世界的一种写照,那么研究历史将没有任何意义。写传记的人更是一无是处了……那么孔孟啊,圣经啊,相比传记更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为什么会带有情绪呢?因为你除了自己,现在已经不相信任何别的东西。就算把一堆史料摆在你的面前,你也会视而不见的。
    再明显不过的例子,第二次引用,作者的原话:
    “常有人感叹西方人笑起来那么真实,那么出自内心,探讨起来,又归结到他们更有钱,他们的社会更发达。可我觉得那不是原因。原因就是他们比中国学生更接近飞鸟和野花罢了……”
    显然你已经把这句话的所指的范围完全忽略了,只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东西。
    这种不基于“实际”的讨论挺没意义的……对认识世界并不会产生任何帮助。

    一边在追逐“脱世”的“心态”,一边又不愿放弃“入世”的“成功”吗?
    “成功”本就是指,渴望的“目的”达到了。
    不要忘了,追逐幸福与快乐也只不过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之一,并不见得比衣食住行高尚多少。并且大部分的时候,人类的幸福与快乐正是建立在满足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欲望之上的。

    PS: 你不妨说说自己身边的“牛人”如何个牛法?
     
    风中之翼 发表于: 2008/05/21 01:42pm
    没有大悲也许确实没有大喜,但我说的愉快幸福不是那种需要大悲来衬托的大喜,它没有理由,不需要依靠别的东西。它也不是极乐净土,不是那么软弱的东西。欢乐的时候它在,痛苦的时候它也在。也许不该说成是愉快和幸福,那只是当它得到人的应有的注意的时候给人的回报。我觉得就像作者说的,只有当人像花或像鸟,不再给自己的精神胡乱用药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它。

    我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上面没有“运气”这种东西,难道下棋的人因为一着棋而失败,我们要说他在那一步上运气太差吗?其实他从那一步之前的好多步,甚至从开局的时候起,就已经在失败了。做生意也一样,做研究也一样,战争也一样,只是复杂很多。看似偶然的结果,其实是许多微小的必然的集合。可能有点断章取义了,不过确实是“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还需要专注……从小我就看着很多非常“专注”的学生,每到成绩发布必排中游,上面是虽然也算努力但绝不逼迫自己的,有些“淡然”的学生,当然下面还有压根就不想学的人。目前我身边的“牛人”,也都不是最“努力”最“专注”的人。最努力最专注的人,每天晚上拿着书在走廊学习的人,成绩始终都不理想,然后对自己说“我太笨,这么学都比不过人家”,我很想对他们说,“你是很笨,只是笨在你不知道怎么努力”——我想我有资格这么说,因为前面说的三种人(成绩冒尖、中游、拖后腿),即会努力的,不会努力的和压根就不想努力的人,我都当过。专注是需要的,努力是需要的,但没有好的心态(不知道只用“淡然”是不是能形容它),人们不知道怎么才能专注。我们又不能像西曼那样只高喊一声“给我力量吧”(我想他另外还做了许多事,喊不喊那一声其实无所谓的),然后就力大无穷。真是违反天理的事。可做着与那类似的事的人,生活中实在不少见。寝室一个家伙大喊“我不玩网游啦”,几天之后照玩不误;另一个说,我得好好学习了,然后照样翘课。他们不晓得如何解决面对的问题,只是逃避,然后觉得逃避得够了,就回来了。可是回来一看问题依旧,没办法,虽然成天玩网游也不太爽,总翘课也没意思,但比起面对这个问题来要好多了,于是就继续玩网游,继续翘课。我知道怎么办,但告诉他们他们也听不懂,或者懒得听,我也说不好。这个作者,我觉得相当好地把问题说清楚了。理解了他的话,就能开始学会努力了,“不能”学习的学生们能学习了,不管怎么看都是好事。而且争取高分没什么不好,如果在这之上有真实的,让人能打从心底认可的东西,把分数当作手段完全可以,作家也要写应景作品嘛。但问题在于不可能有人真正地把分数看成最重要的东西。虽然学生们,家长老师们张口闭口分数分数,但我相信任何一个能称为人的个体不会意识不到一个数字所能包含的那丁点儿的意义,只是大家在乎学历,在乎收入,不愿承认别的那些看似虚无的东西。高分数不能说等于好工作但也不太远,这个分数到收入的转变好像是这么自然简单,于是大家忽视了“分数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和很多其他的时候一样,人们倾向于把问题向单纯的方向思考。“学就行呗”,“努力就行”很多人这么(对我)说。他们自己没有认识到,或是认识到了而不愿承认,在进行说得轻松容易的“努力学”的时候,在解决那些答案唯一的问题的时候,自己正在做多么模棱两可,多么难以捉摸的思考。他们只把那些思考不负责任地用“努力”(或别的什么词)代替,以为别人也能理解或觉得不能理解的是傻瓜。但没法怪责他们,在这件事上,语言本来就无能为力。

    然后……笔误在哪儿?不太明白。

    再然后……干嘛带情绪?

    最后……巴尔扎克的生平简介,不能说明什么,因为谁也不知道他在面对那些境况时是怎么想的,大家只看到他“这么做”了。
     
    fww8fb 发表于: 2008/05/21 02:25am
    从维基百科上转下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的生平:

    巴尔扎克出生于法国都兰地区图尔市的一个市民家庭。其父是农民,为人善变,靠著巧妙的钻营,迅速累积财富,母亲萨朗比埃是巴黎银行家的女儿,她的信念是“财富就是一切”。巴尔扎克是个长子,但很少得到家庭的温暖,出生不久便被送到图尔近郊,由一个宪兵的妻子抚养,长大后进入旺多姆教会学校寄读,巴尔扎克与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他说:“我从来没有母亲,她实在太可怕了。”从少年时代巴尔扎克便开始博览群书。1813年中学毕业后,巴尔扎克按父亲的意愿进入巴黎大学法学院学习,但他对法律并不感兴趣,而是旁听了很多文学院的课程。同时,他还进修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课程。这些自然科学领域的积淀对巴尔扎克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他开始构思《人间喜剧》的契机便是受法国生物学家布丰构建动物世界博物全书的影响。

    巴尔扎克读大学期间,父母为了让他尽早熟悉未来职业,曾先后安排他在一位诉讼代理人和一位公证人的事务所见习。几年的见习生活让他受益匪浅,非但熟悉的民事诉讼程序,还从这个法律窗口窥见了巴黎社会的种种奥秘,看到了繁荣景象下的罪恶,为未来的创作积累大量素材。

    1819年1月,巴尔扎克从法学院毕业,但也是同年,他拒绝了家人为他安排的公证人事务所的职位,而坚持要走毫无生活保障的文学道路。为了向父母证明自己的文学天赋,他几乎足不出户的奋战一年,完成了处女作诗剧《克伦威尔》。然而结果却令自己大失所望。法兰西学院的一位院士看过剧后表示:“这位作者随便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搞文学。”

    为了摆脱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巴尔扎克曾以各种笔名为书商炮制和撰写流行小说,以维持生计。当然,这些纯粹以赚钱为目的的商业性作品不会给他带来所期待的荣誉,后来他甚至否认这些作品出自他的手笔。随后,为了给自己的严肃创作寻求稳定的经济来源,他决定暂时弃文从商。从1825年开始,他先后尝试过出版业,开办过印刷厂、铸字厂,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四年的商海沉浮,让他尝够了破产、倒闭、清理、负债的苦楚。最后,走投无路的巴尔扎克只好放弃,重新进入文学创作。生活中的一切挫折都在他的笔下转化为成功的创作素材。

    1829年,巴尔扎克完成长篇历史小说《舒昂党人》,是第一部用“奥诺雷·巴尔扎克”的署名发表的历史长篇小说,他把以于洛将军为首的共和党人,视为“勇敢的爱国者”。尽管这部小说并没有在法国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却为巴尔扎克在文学界赢得了一个稳固的地位。1830年先后发表了《婚姻的生理学》、《城郊舞会》、《猫打球商店》、《高利贷者》和《驴皮记》等八部作品。早年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和苦楚让巴尔扎克以一种近乎自虐的勤奋态度写作。从1830年开始,他进入创作高潮,以目不暇接的速度接连发表篇幅不等的小说数十部,部部都引人瞩目。及至1833年《欧也妮·葛朗台》问世,巴尔扎克已经是享誉欧洲的著名作家。

    ……(作品年表略)……

    为完成《人间喜剧》庞大的创作计划,巴尔扎克夜以继日的连续工作20年。他经常每天晚上6点钟上床,半夜12点起床,披上圣多明各式的僧袍,点起四支蜡烛,一口气工作16个小时,只有在早上7点时沐浴,稍作休息,出版商这时会派人过来取得稿件,在1834年11 月间,一天要写20个小时。巴尔扎克的传记作家George Saintsbury说过,“没有谁可以说清楚他到底是在生活还是在写作”。他文思泉涌、疾笔如飞,几十万字的《高老头》竟是三天内一气呵成,《乡村医生》只花了72小时,《赛查·皮罗多》是25小时内写成……。巴尔札克又常兼任校稿员,一部书稿要修改六七次,大刀阔斧,随心所欲地改动,直到满意为止;有时还会要求更改出版后的内容,出版商因此增加开支,二者偶起争执。一部200页的书,校样合计起来往往都在2000页以上。巴尔扎克既不抽烟,也不酗酒,但为保证写作时清醒,巴尔扎克嗜浓咖啡如命,咖啡里既不加牛奶,也不加糖,足以苦到让胃麻痹,他曾说过:“我将死于3万杯咖啡。”,有专家统计过,他一生大约喝了5万杯浓咖啡。加上他一生受到债务问题的困扰,时刻受到高利贷者和出版商的追逼,经常被迫逃离住处躲债,巴尔扎克的健康从40岁之后就每况愈下,50岁之后已经重病缠身了。

    巴尔扎克一生有许多梦想,跟有钱的贵夫人结婚便是其中之一,他成名后出入法国上流社会沙龙,跟许多情妇有染,并育有数名私生子,还向女友、情妇们借钱还债。1850年3月,他在俄国和相恋已久的韩斯卡夫人(Eveline Hanska)结婚,婚礼之后两人返回法国。巴尔扎克在途中病倒,双目几乎失明。5月抵达巴黎时已经一病不起,昏迷中他呼唤《人间喜剧》中奇迹人物毕洛安·霍拉斯的名字:“假如毕洛安在这儿的话,他一定会救我的!”8月18日晚上11点半,巴尔扎克去世,结束他辛劳的一生,《人间喜剧》已完成91部。三天之后,在拉雪兹公墓举行葬礼,前来送葬的巴黎市民行列绵延好几条大街。
     
    fww8fb 发表于: 2008/05/21 02:16am
    [这个贴子最后由fww8fb在 2008/05/20 10:26am 第 1 次编辑]

    我觉得首先要划清一条线,不然讨论起来很难不带着情绪……
    不管再善意与虔诚的去看待也好,话题之初的作者的言论,关于“飞鸟与鲜花”的言论,是有“笔误”的,而且这种“笔误”通篇都是……

    理解和认同,与完全照着去做并做到了,是两码事。
    首先,圣人是否存在过,尚且是个疑问;就算不理会这种疑问,还有一个实际可以回答的问题“圣人们存在于哪个时代?”
    就算能把圣人的思想贯彻始终,最多也就是淡然到极致罢了,“愉快与幸福”?没有大悲,又何来的大喜。这其实是个辩证的问题,人类,永远不可能一直幸福与快乐。
    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开辟一块乐园,很好,但是想把整个心灵变成极乐净土,是不可能的。

    成功源于很多因素,最主要的不外乎两个,专注与运气。“淡然”,跟能力与天赋一样,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 中文版权所有: 迎风飞翔
    程序版权所有:山鹰(糊)、花无缺  版本:LeoBBS X Build060331
     

    本论坛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迎风飞翔”论坛 立场无关
    当前页面执行消耗时间: 140.00 毫秒 [Gzip: On, Level: 9]